底栖硅藻是一种附着性的单细胞藻类,是稚鲍的主要饵料。底栖硅藻的培育是人工育苗的关键环节之一。
    ⒈藻种的选择
    选用当时当地繁殖生长的适宜底栖硅藻作藻种,一般可选择小型的舟形藻、菱形藻和心形藻等。这些藻类可以从常流水的海水管口或在贮积海水的池壁上用海绵或脱脂棉等擦取,洗三角烧瓶中,培养后加以选择。亦可将塑料薄膜挂于海区的养殖筏架上,等5~7天采集到一定量的底栖硅藻后再洗刷下来供接种用。或从海上取回鼠尾藻等褐藻类在过滤海水中洗刷,将附着的底栖硅藻刷下,所得藻液用双层NX103筛绢过滤2~3遍作藻种,但此法所得藻类多半为较大型的楔形藻、卵形藻、菱形藻等。
    ⒉接种与培养
    将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过的饵料板(或薄膜)插入鲍的采苗架上(其规格见采苗板的选择),于采苗前一个多月置于经陶瓷过滤器过滤的海水中(或经棉花过滤、消毒过的海水),按单细胞藻培养要求加入营养盐(即N:P:Fe:Si=20:1:1:1);然后将适量藻液(种)均匀地泼于池中,使藻种附于饵料板(膜)上,3天后将采苗架倒置,并投营养盐,以后每3~5天半量换水,再投营养盐。
    此外,也可用筛绢过滤海水入池中,将海水中带的底栖硅藻作自然藻种,不需要另行接种,仅按上述方法定量投营养盐,待半月后每隔3~5天,半量换水,再投营养盐。但此法需在采苗前2~3个月将饵料板(膜)浸入池中。
    在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否则将会使绿藻大量繁殖而使底栖硅藻受到抑制。一般光照在1000~2000勒克斯较宜。可经常反复倒置采苗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藻的繁生。
    底栖硅藻的附着形态根据群体形成的有无与群体形状、黏液的分泌形式、运动性及附着力四个性状,可分成A~H的8种类型。A~G为羽纹硅藻类,H为圆心砖藻类。
    A型:细胞单个生活。壳面完全附着于基质,运动活跃,附着力弱。舟形藻属,菱形藻属。
    B型:细胞单个生活。壳面完全附着于基质,有纵沟,可运动,但不活跃。附着力很强。卵形藻属。
    C型:细胞单独生活,或相连成射出状或扇状群体。无运动性,附着力弱。星杆藻属,斑条藻属,脆杆藻属。
    D型:细胞细长,多细胞相连形成群体。有具运动性的种类,也有无运动性的种类。附着力弱。多为针杆藻属的种类。
    E型:细胞单独生活,或相连成小群体。有胶质柄附着在基质上,附着力强。弯杆藻属。
    F型:群体像扇子形状,借胶质柄附着在基质上。无运动性,附着力强。楔形藻属。
    G型:多细胞形成囊状群体。无运动性,附着力强。盒形藻属,舟形藻属,菱形藻属。
    H型:多细胞连接形成丝状群体。末端细胞附着于基质,无运动性,附着力弱。直链藻属。
    仅有壳面上具有纵沟的种类,可以通过纵沟分泌黏液,进行滑行运动(每秒1~25微米)。通过对附着板上底栖硅藻群落变化的观察,发现A型硅藻最先成为优势种,之后D型、E型和G型的硅藻逐渐增加,最后B型硅藻成为优势种。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附着形态不同的硅藻,其增殖速度、光照需求、鲍摄食的难易程度不同造成的。光照条件差、摄食压力强的情况下,形成大群体的D、F、G、H型减少,最终仅剩下B型。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
1、转载本站原创信息,请注明来源:湖北水产网。
2、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909262828 E-mail:hbscw@qq.com
1、转载本站原创信息,请注明来源:湖北水产网。
2、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909262828 E-mail:hbscw@qq.com